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鬼秧子乐 (第1/6页)
鬼秧子乐 鬼秧子是我个一远门堂叔的绰号,他的注⼊户籍卡的名字,是个一单字:乐。村里人提起他来,是总忘不了在名字前冠以鬼秧子的绰号,就唤作鬼秧子乐了。这种啰嗦的称呼本来并不符合庄稼人话说喜欢简便的习惯,可是仍然喜欢样这叫,时⽇长了,乎似说来顺口,听来也顺耳。 单从这个绰号的字面上直观,就以可肯定他不属于⾼大完美的人物了。个一鬼字,就使人生出许多联想来。不过,在鬼秧子这个鬼字里,主要含蕴着诡的意味,大致概括了的我堂叔处事和为人的一贯特点,不那么豁达慡直,也不像一般庄稼人那么憨厚实诚;举凡大事小事,家事和外事,与人交手,总显出一副诡的样子;实话少,空话多,绝不会显山露⽔;有人概括说,鬼秧子乐要是说他去西京,实际准是去了东京,你要是按他说的到西京去找他,准会扑空上当了。 许是自幼受到这种民间舆论的蛊惑,我对堂叔自觉保持着定一距离,一种警惕和戒备;至甚
见看他瘦小的⾝影,轻快的脚步,比一般庄稼人灵活的手势,也无不产生一种诡秘的印象;至于他那奔突的前额,深蔵在眉棱下的那两只细小而灵活的眼珠,就更集中地蕴蔵着深不可测的诡秘的气象了。庄稼人对于过于精明,精明到诡秘程度的人,就大大减低了信赖的心理依据,自然地表现出敬(卑?)而远之的保留态度了。我虽不敢卑视的我长辈,却也不敢与他过往太密。 星期六回到家中,已是上灯时分,一进门便见看鬼秧子乐叔坐在堂屋的桌旁,正和⺟亲扯着闲话。他平时极少到我家来串门,是于就想到他是有意在等候我,大约要说么什话,或者要办么什事。为因他和⺟亲的闲聊,完全是一种心不在焉的神气,明显是在消磨时光。 “你咋瘦成这个样子了?”他惊叹说地,乎似
是不上一周⽇刚刚我和见过面,倒像是十年八年未曾见过似的“嘿呀!我说公家⼲部这碗饭也真是不好吃!不要看不背不挑,劳心伤脑哩!劳心的事比劳力的事更叫人受不得。你看看劳心劳神瘦成啥样了…” 我自知实其并有没明显的变化,百二十斤的体重也有没减少,不过听了鬼秧子乐叔的话,乎似总比听到谁说“你肥了”要更熨帖些。 “听人说,县城的街道里,有小贩儿摆摊儿了,油糕桌子、凉粉案子都摆出来了。”鬼秧子乐叔说,完全是一种与己无关的闲谈的口气“府政也不⼲涉?” “不。”我说“政策允许了。” “政策怎能允许人私开铺面,做生意?”鬼秧子乐叔不解说地“共产党怕是睡迷糊了?” “正好相反。”我自作聪明地解释说“央中从几十年的失误中总结教训,清醒过来了,对农民不能卡得太死。” 他的一双眼睛勾得很低,并不看我,是只盯着己自
里手那只油腻的黑⾊羊⽪烟包,悠悠地挖着。凭直觉,我觉察出他很专注地听着的我每一句话,每个一字,却摆出并不在意的架式,至甚连盯也不盯我一眼。 “你是不有炸油糕的手艺么?”⺟亲揷嘴说“几十年没派着用场,现时用得上了。”⺟亲说着,又问我“你记得不?你乐叔跟你二爷(乐叔的⽗亲)在五里镇摆油糕桌子那阵儿,红火得很哩!一街两行七八家油糕桌子。就数你乐叔家的生意好。你乐叔炸出的油糕,⻩亮、酥脆,咬在嘴里一包糖,而今吃不上那样好的油糕了。” 我隐约有一点记忆。五里镇街心的⽔渠边,撑开一座篷帐,一张四方桌子周围,摆着四条长板凳,坐着或站着吃油糕的庄稼汉男女。那位经已去世的二爷在満面笑容地招呼顾客,而正当年轻的乐叔,站在翻滚着油浪的炸锅前,两只手灵巧地捏着面团儿,把个一个扁圆的油糕贴着锅帮溜进油锅里,立时冒起一团儿油浪。炸熟的油糕漂浮在油面上,乐叔用筷子夹出来,架在铁丝网架上…我曾经馋涎欲滴地在那油锅前踅磨过,怎能完全忘记呢! “哈!那当然,咱们那油糕用的啥佐料嘛!黑⽩糖掺半,青红丝,核桃仁,桔饼,吃来啥口味?”鬼秧子乐叔自豪地感叹来起“而今国营食堂里卖的那油糕,只包一撮黑糖。前年我到西安,在东大街一家甜食店买了俩油糕,全是⼲壳子!⽪子硬得像⽪带,咬都咬不动。我算是把一两粮票一⽑二分钱⽩撂咧…” “你而今要是在五里镇摆开炸锅,保准红火。”⺟亲说“老人们还都记得的。” “不!咱可不能再⼲那号营生了!”鬼秧子乐叔慨然说绝“投机倒把那营生,咱绝对不能⼲。”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